查看原文
其他

李希贵: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,要抓住价值引领下的六大关键要素 | 头条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基础教育课程 Author 李希贵



重构基础教育育人模式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识,尽管各个国家由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发展状况的差异,在如何重构育人模式方面各有不同的路径,但在育人目标的调整方面却有一个共同的趋势:
大部分国家都把“人之为人”的特性体现在核心素养的确立与培养之中,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。


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,教育的基础性、先导性、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。2017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:“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”。2018年9月,全国教育大会明确要求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。2020年10月,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。作为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,既欢欣鼓舞,又倍感压力。


目标决定方式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,面对全新的挑战,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努力探索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育人模式。


结合近年来的实践,我们提出,用“价值引领下的六大关键要素”构建中小学育人模式的初步想法,希望尝试进行真正以学生为主体、学习为主线、通过深度体验生成核心素养的教育探索。


六大关键要素由领导型教师、学与教方式和学习社区组成互动相长的三个育人要素;学校课程体系、治理体系和社会资源获取机制组成彼此关联的三个支持系统;而所有这些要素都以学生成长为价值引领,即以学生成长对各关键要素作出具体的价值导向,从而构成育人模式。




育人要素


领导型教师、学与教方式和学习社区,是学生可及、可感、可见的,因此,这三个要素在育人模式中对育人目标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。


通过学校治理体系、课程体系和社会资源获取机制的支持和“传输”,将那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,带到学生成长的最近处,从而让国家育人目标实实在在地落地。


 领导型教师


领导型教师是这个育人模式的枢纽。在无论经典的还是现代的教育学原理中,我们一直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,就是因为在学与教这个特定的场景里,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落实,取决于教师的观念、态度和方式。教师如果不能转型,仍然站在权威的讲台上,把自己作为知识的提供者、学生学习的把控者、看护学生的保姆,就不可能形成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。


管理学的理论启发了我们,如果一个管理者希望自己的属下快速成长,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,而教师要造就一个以学生为主体、以学习为主线的课堂,当然需要重构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。


过去我们不太重视的目标设定能力、任务设计能力、组织协作能力、规划能力、激励方式、评估方式等,都将成为教学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这样说来,培育领导型教师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。这不仅需要我们重构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,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,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,这必然让我们对最原始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,那就是,到底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当教师。


 学与教方式


学与教的方式是决定育人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。学与教方式决定着学习过程,当然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轨迹。教师在学与教的互动中起着决定作用,所以,我们提出领导型教师的要求,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学与教方式的有效实施。


有了这样的教师,我们希望这样的学与教过程应该具有三个特点,一是学习目标。传统的教学常常也有目标,但大都是教师的教学目标,是写在备课本上应对领导检查的目标,一到课堂上,不仅学生不甚了然,教师往往也不很在意,而没有目标或者目标茫然不清的学习,很难有效率,更不可能有激情。


二是挑战性任务。以色列教育有一个秘诀,就是“把孩子陷入困境”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,这样的学习往往刻骨铭心,所经历的体验才会沉淀为终身受益的素养。


三是一致性评估。所谓一致,就是指与学习目标的一致,而且,也不再局限于过去仅仅由教师主导的评估,学习者本身的自我评估开始占据重要的比重,评估方式和评估指标都需要前置。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,就需要设定目标是否达成的预期结果,这就使学习过程变得特别清晰,学习的内驱力特别强劲。


 学习社区


学习社区在这里是个特定概念,是指学生日常学习置身其中的环境与空间。我们之所以把环境与空间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,并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三个育人要素之一,是因为它是领导型教师施展领导力的必备舞台,也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必要条件。


与传统的教室完全不同,学生一旦展开学习,秧田式的教室就成为局限。坦率地说,教室不是为学习设计的,它对应的是工业时代的流水线,成为教师集中传授知识的标配。所以,在构建高质量的育人模式背景下,对学习空间的再造就成了必然选择。


在新的育人模式下,学习社区应该具有三个特征,包括学科与年级特点,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承载力,适合不同学习方式的立体型、层次感空间。


所谓学科与年级特点,就是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的学习适合发生在什么样的空间,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支撑,科学课程的空间场景就是实验室,里面当然应该有仪器药品,而不是等到做实验环节才去实验室。


所谓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承载力,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社区里,不同学生的不一样的学习方式,可以同时发生而不产生互相干扰。我们希望每一个学习社区都能够同时满足20种以上的学习方式,如独立学习、同伴学习、与老师一对一学习、讲座、基于项目的学习、远程学习、演讲、圆桌会议讨论、跨学科研究、基于艺术或者设计的学习、讲故事、基于游戏和动作的学习,等等。


所谓立体型和层次感空间,就是希望整个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现场,而不至于像目前实际存在的那种学生学习半径过小的状况,校园里大量的公共空间、楼前楼后、绿地花园、校园道路等,一切都应该按照承载学生的学习来研究如何重新规划设计,让学习在校园里随处发生,也方便发生。




支持系统


 课程体系


“课程体系”已为大家所熟知,但是,这个课程如何丰富、多样、可选择,却往往有不同的理解。


所谓丰富,其实就是课程对社会生活的覆盖面,既然教育提供的是学生未来应对社会生活挑战的能力,那么,未来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,今天的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预先触达,那种学科之间壁垒森严、把课程与社会生活相割裂的现象,已经无法满足育人目标的需要;


所谓多样,其实就是课程与学生个性的契合度,与工业化社会不同的是,未来人才需要彰显“人之为人”的特性,这种特性必然表现为不同人的不同特质,发现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潜能、优势并提供各种相适应相匹配的课程,这就必然对课程体系提出多样化的要求;


所谓可选择,其实就是指机会的可能性,即我们提供的课程是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修习的机会。


 治理体系


“治理体系”应该成为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学校这一组织单位的反映与表现,也可以说,没有学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,就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,它对育人模式的性质影响深远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
坦率地说,我们教育业内的同仁,大都把目光聚焦在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上,其实,真正起着决定性意义的恰恰是学校治理体系的重建。


新时代育人模式要求学校治理体系必须很好地回答一系列问题,譬如,以什么样的评价制度保障学校育人目标不偏离,实现以学生成长为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应该具备什么特点,如何保障学生在同一个校园里获得不同的成长,如何把握教育和管控的分寸,等等。


我们经常提到的“好经念歪了”,其实往往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因,大都是因为治理体系使然。


 社会资源获取机制


在信息化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毛孔的今天,“社会资源获取机制”必须提到重要位置上来,成为新时代育人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到今天,我们教育业内的同仁仍然无法想象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。进一步说,它甚至动摇着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。


未来的社会很快将一分为二,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世界,还有一个无所不包的线上世界,由于以5G为代表的技术进步,这个世界的形成正在加速。今天在校园的孩子,未来必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,他们既有一个传统的现实世界,同时,又是线上世界的原住民。


过去,我们只有把学生带到社会上,他们才有机会接触现实,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,未来的他们无需我们的同意,就可以自动获得我们都茫然不知的资源。


最近几年,国内外各个互联网巨头几乎全部涉足线上教育,可以预见,在3到5年的时间里, 这个为孩子们提供的线上世界将初步成熟,教育已经不可能封闭在象牙塔里独自耕耘,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新的教育版图正在形成。到那时候,作为传统学校,过去一家独大的教育机构,能否成为学生成长的主导者,学生和家长在与线上教育、培训机构的比较中,如何看待校园里的课程,如何选择校园里的教师,师道能否还有今天如此之尊严,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。


今天我们思考、构建新型的育人模式,必须未雨绸缪,尽快形成社会资源的获取机制,认真研究培训机构、线上教育的课程优势,学习借鉴他们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,把这些作为孩子成长链条上的重要环节,不排斥,不盲从,不抱怨,以建设性的态度,迎接挑战,更新自我。




价值引领


三个育人要素和三个支持系统都需要在“价值引领下”运转起来。


在“课程体系、治理体系和社会资源获取机制”这三个支持系统中,价值引领更多地体现在如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,这是支持系统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
在“领导型教师、教与学方式和学习社区”三个育人要素中,价值引领更多地体现在如何以学习为主线,当学习成为学校生活的全部时,富含价值导向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育人目标才能真正落地,培养出适应与创造未来的终身学习者才成为可能。


因此,在构建高质量育人模式的过程中,把握好价值引领的方向,实属重中之重。



作者 | 李希贵,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

来源 | 基础教育课程

责编 | 芋圆

排版 | Maggie

图片来源 | 视觉中国,如转载配图,需联系版权方购买授权


2594889720@qq.com

 成尚荣:2021年的“课改之箭”射向哪里?课程的高质量!

• 学校一“变”,课堂全乱,变革的确定性从何而来?

 提升学校组织能力,是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的“牛鼻子”工程


▼ 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阅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